蛋白质生化测定#

1. 天然蛋白纯化#

1.1. 制备发酵液#

测蛋白活性,同时做对照

  1. 接种 20 μL 于 100 mL LB 摇瓶,最适温度,过夜

  2. 烧瓶口,倒入 1 L 几丁质摇瓶,最适温度,发酵 4 天

  3. 离心(9,000 rpm,5 min),取上清,测蛋白活性

1.2. 取蛋白#

  1. 40% 饱和硫酸铵沉淀(113 g/L)

  2. 离心(10,000 rpm,10 min)取沉淀,上清保留

  3. 最适 pH 透析,换 3 次缓冲液(第一次 15 min)

  4. 最适 pH 超滤 3~4 次,浓缩至 < 10 mL,600 mL 时,OD₄₁₀ > 1

1.3. 过层析柱#

2. 细菌重组蛋白纯化#

2.1. 发酵#

  1. 接种 10 μL 于 10 mL LB 摇瓶 + 1‰ 卡那霉素 K₅₀(50 mg/mL),37°C 过夜

  2. 接种 2% 于 300 mL LB 摇瓶 + 1‰ 卡那霉素 K₅₀,37°C,2 h

  3. OD₆₀₀ = 0.6~0.8 时,加入 1‰ 1 M IPTG 诱导

  4. 30°C,12 h

浊度

浊度,又称 OD₆₀₀。在 600 nm 下,形状规则的(近似球形)的微生物菌浓度(干重)和吸光度有线性关系,如细菌、酵母等。

浊度在 0.6∼0.8,表明微生物处于旺盛生长的对数生长期,浊度 > 3 表明微生物已经饱和。

2.2. 取胞内蛋白#

  1. 低温离心(6,000 rpm,5 min),取沉淀

  2. 加入少量缓冲液 A(20 mM pH 8.0 Tris·Cl + 20 mM 咪唑)

  3. 震荡收集菌体于一个离心管中

  4. 加冰破壁(工作 3 s,停 4 s,循环 90)

  5. 低温离心 2 次(12,000 rpm,5 min),取上清

2.3. 过镍柱#

除上样流速为 0.5 mL/min,其余流速均为 1.0 mL/min

  1. 挂镍(50 mM EDTA 15 min,水洗 15 min,0.1 M NiSO₄ 10 min,水洗 10 min)

  2. 缓冲液 A(20 mM pH 8.0 Tris·Cl + 0.5 M NaCl + 20 mM 咪唑)平衡 20 min

  3. 上样(留 500 μL 用于测蛋白活性及电泳)

  4. 缓冲液 A 洗脱至 OD₂₈₀ < 0.1,缓冲液 B(50 mM 咪唑)洗脱至 OD₂₈₀ < 0.05

  5. 缓冲液 C 洗脱,自动部分收集 OD₂₈₀ > 0.1 的蛋白

  6. 超滤(5,000 rpm,10 min)除盐

2.4. 切标签(带 SUMO 标签)#

  1. 透析 20 mM pH 8.0 Tris·Cl + 100~500 μL 过夜

  2. 过镍柱,缓冲液 A 洗脱,同时自动收集蛋白

  3. 超滤(5,000 rpm,10 min)除盐,最适 pH 稀释,4°C 保藏

3. SDS-PAGE 凝胶电泳#

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SDS-PAGE)

3.1. 灌胶(两板)#

  1. 装板,底边压紧,加水检验

  2. 配分离胶(12.5%,A 5 mL,水 4 mL,B 3 mL,D 70 μL,T 15 μL)

  3. 每板加入 4.68 mL,以 1 mL 水液封,45 min

  4. 配浓缩胶(4.5%,A 0.6 mL,水 2.4 mL,C 1mL,D 30 μL,T 10 μL)

  5. 平移均匀加满,插上 10 齿梳子,静置 1 h

  6. 缓慢取梳子,卫生纸包好,膜封,娃哈哈水浸润,放入冰箱,一周内使用

3.2. 上样#

  1. 装板,将槽倾斜,赶出两板夹缝中的气泡

  2. 中间槽中加满 Running Buffer

  3. 每个样品 + 4× 处理液(样品体积的 1/3),沸水浴 5 min

  4. 边道上 LW Marker 8 μL,样品上 15~30 μL(慢加)

  5. 流穿液及其他高盐样品,隔一道上样

  6. 红黑电极对准,开机,120 V,400 mA,启动

  7. 70 min 后,当样品全部跑出时,关机

3.3. 染色#

  1. 刮片开板,将胶两侧沿缝划下,放入小盒

  2. 加入少量染色液,摇 20 min

  3. 倒去染色液,加入脱色液,微波炉加热 20 s

  4. 换脱色液,摇 30 min,换脱色液,直至胶底色完全变白

3.4. 蛋白谱胶电泳注意事项#

  1. 配胶时加入 120 μL 乙二醇几丁质(两板)

  2. 取胶后,勿染色,加复性剂于 37°C 培养箱中浸泡,1 h 内 3 次

  3. 倒去复性剂,加荧光剂,摇 5 min

  4. 倒去荧光剂,水洗 1 h

3.5. 配胶缓冲液系统的影响#

制胶缓冲液使用的是 Tris-HCl 缓冲系统,浓缩胶是 pH 6.7,分离胶 pH 8.9;而电泳缓冲液使用的 Tris-甘氨酸缓冲系统。在浓缩胶中,其 pH 环境呈弱酸性,因此甘氨酸解离很少,其在电场的作用下,泳动效率低;而 Cl⁻ 却很高,两者之间形成导电性较低的区带,蛋白分子就介于二者之间泳动。由于导电性与电场强度成反比,这一区带便形成了较高的电压梯度,压着蛋白质分子聚集到一起,浓缩为一狭窄的区带。当样品进入分离胶后,由于胶中 pH 的增加,呈碱性,甘氨酸大量解离,泳动速率增加,直接紧随氯离子之后,同时由于分离胶孔径的缩小,在电场的作用下,蛋白分子根据其固有的带电性和分子大小进行分离。故,pH 对整个反应体系的影响至关重要,实验中在排除其他因素之后仍不能很好解决问题的情况,应首要考虑该因素,当然其他的因素也可以从多方面考虑。

3.6. 样品处理#

根据样品分离目的不同,主要有三种处理方法:

  1. 还原 SDS 处理:在上样 buffer 中加入 SDS 和 DTT(或 β-巯基乙醇)后,蛋白质构象被解离,电荷被中和,形成 SDS 与蛋白相结合的分子,在电泳中,只根据分子量来分离。一般电泳均按这种方式处理,样品稀释适当浓度,加入上样 Buffer,离心,沸水煮 5 min,再离心加样。

  2. 带有烷基化作用的还原 SDS 处理:碘乙酸胺的烷基化作用可以很好的并经久牢固的保护 SH 基团,得到较窄的谱带;另碘乙酸胺可捕集过量的 DTT,而防止银染时的纹理现象。100 μL 样品缓冲液中 10 μL 20% 的碘乙酸胺,并在室温保温 30 min。

  3. 非还原 SDS 处理:生理体液、血清、尿素等样品,一般只用 1% SDS 沸水中煮 3 min,未加还原剂,因而蛋白折叠未被破坏,不可作为测定分子量来使用。

3.7. 提高分辨率的途径#

聚丙烯酰胺的充分聚合,可提高凝胶的分辨率。建议做法:待凝胶在室温凝固后,可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使用。忌即配即用或 4°C 冰箱放置,前者易导致凝固不充分,后者可导致 SDS 结晶。一般凝胶可在室温下保存 4 天,SDS 可水解聚丙烯酰胺。

4. 电泳常见问题#

4.1. “微笑”带#

主要是由于凝胶的中间部分凝固不均匀所致,多出现于较厚的凝胶中。

处理办法:待其充分凝固再作后续实验。

4.2. “皱眉”带#

主要出现在蛋白质垂直电泳槽中,一般是两板之间的底部间隙气泡未排除干净。

处理办法:可在两板间加入适量缓冲液,以排除气泡。

4.3. 拖尾#

主要是样品融解效果不佳或分离胶浓度过大引起的。

处理办法:加样前离心;选择适当的样品缓冲液,加适量样品促溶剂;电泳缓冲液时间过长,重新配制;降低凝胶浓度。

4.4. 纹理#

主要是样品不溶性颗粒引起的。

处理办法:加样前离心;加适量样品促溶剂。

4.5. “鬼带”#

“鬼带”就是在跑大分子构象复杂的蛋白质分子时,常会出现在泳道顶端(有时在浓缩胶中)的一些大分子未知条带或加样孔底部有沉淀,主要由于还原剂在加热的过程中被氧化而失去活性,致使原来被解离的蛋白质分子重新折叠结合和亚基重新缔合,聚合成大分子,其分子量要比目标条带大,有时不能进入分离胶。但它却于目标条带有相同的免疫学活性,在 WB 反应中可见其能与目标条带对应的抗体作用。

处理办法:在加热煮沸后,再添加适量的 DTT 或 β-巯基乙醇,以补充不足的还原剂;或可加适量 EDTA 来阻止还原剂的氧化。

4.6. 溴酚蓝不能起到指示作用#

溴酚蓝已跑出板底,但蛋白质却还未跑下来的现象,主要与缓冲液和分离胶的浓度有关。

处理办法:更换正确 pH 值的 Buffer;降低分离胶的浓度。

4.7. 电泳的条带很粗#

电泳中条带很粗是常见的事,主要是未浓缩好的原因。

处理办法:适当增加浓缩胶的长度;保证浓缩胶贮液的 pH 正确(6.7);适当降低电压;

4.8. 电泳电压很高,而电流却很低#

这种现象一般初学者易出现。如电压 50 V 以上,可电流却 < 5 mA。主要是由于电泳槽没有正确装配,电流未形成通路。包括:

a. 内外槽装反; b. 外槽液过少; c. 电泳槽底部的绝缘体未去掉(如倒胶用的橡胶皮)。

处理办法:电泳槽正确装配即可。

4.9. 浓缩胶与分离胶断裂、板间有气泡对电泳影响#

这主要出现在初学者中,一般对电泳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前者主要原因是拔梳子用力不均匀或过猛所致;后者是由于在解除制胶的夹子后,板未压紧而致空气进入引起的。

4.10. 凝胶时间不对,或慢或快#

通常胶在 30 min~1 h 内凝。若凝的太慢,可能是 TEMED,APS 剂量不够或失效。APS 应该现配现用,TEMED 不稳定,易被氧化成黄色。若凝的太快,可能是 APS 和 TEMED 用量过多,此时胶太硬易裂,电泳时易烧胶。

4.11. 电泳时间比正常要长#

可能由于凝胶缓冲系统和电级缓冲系统地 pH 选择错误,即缓冲系统地 pH 和被分离物质的等电点差别太小,或缓冲系统的离子强度太高。

4.12. 分离胶加上后为什么要立即加水#

加入分离胶后,立即覆一层双蒸水,一是为了使分离胶界面保持水平,用水就可以把它压平,使蛋白质分子跑时在同一水平线上;二是阻止空气中的氧气对凝胶聚合的抑制作用。

5. 蛋白浓度测定#

5.1. Lowry 法测蛋白含量 [1]#

  • 做标样(5-25 μL)

  1. 配制 0.5 mg/mL 牛血清蛋白(称取 0.0050 g + 1 mL,稀释 10 倍)

  2. 分别取 0、10、20、30、40、50 μL BSA,分别加水至 200 μL

  • 测标线(平行 2-3 次)

  1. 每样加 20 μL 0.15% 脱氧乙酸(DOC),10 min(去干扰离子)

  2. 每样加 20 μL 72% 三氯乙酸(TCA),离心(10,000 rpm,10 min)

  3. 甩去液体,每样加入 200 μL CTC 工作液(现配,2.8 mL),10 min

  4. 每样加 100 μL 20% Folin-酚(现配),30 min

  5. 测 OD₇₅₀

  • CTC 储存液

  1. 0.2 g 无水硫酸铜 + 0.2 g 酒石酸钾,溶于 100 mL

  2. 缓慢加入 100 mL 20% Na₂CO₃(20 g)

  • CTC 工作液(水、0.8 M NaOH、10% SDS、CTC 储存液,等体积混合)

5.2. Bradford 法测蛋白含量 [2]#

  • 做标样(10∼50 μL)

  1. 配制 1 mg/mL 牛血清蛋白(称取 0.0010 g + 1 mL)

  2. 分别取 0、10、20、30、40、50 μL BSA,分别加水至 100 μL

  • 做标线

  1. 每样加入 5 mL 考马斯亮蓝试剂,翻转数次,3~5 min

  2. 测 OD₅₉₅

  • 测定

  1. 称取 20 mg 考马斯亮蓝 G-250 颗粒 + 10 mL 95% 乙醇

  2. 加 20 mL 85% 以上磷酸,摇匀,定容至 200 mL

6. 基因及蛋白检测分析#

印迹法(blotting)是指将样品转移到固相载体上,而后利用相应的探测反应来检测样品的一种方法。1975 年,Southern [3]建立了将 DNA 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并利用 DNA-RNA 杂交检测特定的 DNA 片段的方法,称为 Southern 印迹法。而后人们用类似的方法:

  • Northern 印迹法:对 RNA-蛋白质进行印迹分析

  • Western 印迹法:对单向电泳后的蛋白质分子的印迹分析

  • Eastern 印迹法:对双向电泳后蛋白质分子的印迹分析。

6.1. Southern blot#

将待检测的 DNA 分子用/不用限制性内切蛋白消化后,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分离,继而将其变性并按其在凝胶中的位置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薄膜或尼龙膜上,固定后再与同位素或其它标记物标记的 DNA 或 RNA 探针进行反应。若待检物中含有与探针互补的序列,则二者通过碱基互补的原理进行结合,游离探针洗涤后用自显影或其它合适的技术进行检测,从而显示出待检的片段及其相对大小。

用于检测样品中的 DNA 及其含量,了解基因的状态,如是否有点突变、扩增重排等。

  • DNA 提取

  • 琼脂糖电泳

  • 印迹转移

  • 预杂交

  • 杂交(变性探针)

  • 洗膜

  • 放射自显影或显色

6.2. Northern blot#

在变性条件下将待检的 RNA 样品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继而按照同 Southern Blot 相同的原理进行转膜和用探针进行杂交检测[4]

用于检测样品中是否含有基因的转录产物(mRNA)及其含量。

  • mRNA 提取

  • 甲醛变性电泳

  • 印迹转移

  • 预杂交

  • 杂交(变性探针)

  • 洗膜

  • 放射自显影或化学发光

Southern 和 Northern 原理基本相同,都是利用 DNA 或 RNA 的复性过程,但过程上也有区别,主要是

  • Southern 是先电泳后变性,而 Northern 是先变性后电泳;

  • Southern 是碱变性,而 Northern 采用甲醛、乙二醛、二甲基亚砜等变性,因为采用碱变性会导致 RNA 水解

6.3. Western blot#

将蛋白质转移到膜上,然后利用抗体进行检测。对已知表达蛋白,可用相应抗体作为一抗进行检测,对新基因的表达产物,可通过融合部分的抗体检测。用于检测电泳分离的特异性目的基因表达的蛋白成分或检测蛋白水平的表达。

与 Southern 或 Northern 杂交方法类似,但 Western Blot 采用的是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被检测物是蛋白质,”探针”是抗体,”显色”用标记的二抗。经过 PAGE 分离的蛋白质样品,转移到固相载体(例如硝酸纤维素薄膜)上,固相载体以非共价键形式吸附蛋白质,且能保持电泳分离的多肽类型及其生物学活性不变。以固相载体上的蛋白质或多肽作为抗原,与对应的抗 体起免疫反应,再与蛋白或同位素标记的第二抗体起反应。

6.4. DNA 微阵列#

又称基因芯片(gene chip),是一块带有多条 DNA 分子涂层的特殊玻璃片,即在数平方厘米的面积上安装数千或数万个核酸探针,经由一次测验,方可提供大量基因序列相关资讯。

DNA 微阵列技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可一次性检测多种样品,获得多种基因的差别表达图谱,已成功地运用 cDNA 微阵列同时检测 1 万多个基因的表达。因此,DNA 微阵列是对不同材料中的多个基因表达模式进行平行对比分析的一种高产出的、新的基因分析方法。DNA 微阵列技术在基因表达图谱的绘制、寻找目的基因和功能基因等研究方面已取得了显着的成绩。

但其不足之处在于所点样的序列并不都是试验需要检测的,且试验所需要的分析仪器比较复杂。另外,DNA 微阵列技术在分析低丰度转录体方面比较有限,要确保某种低丰度转录体包含于 DNA 微阵列上,需挑选非常大量的克隆进行扩增点样。

6.5. SDS-PAGE 试剂#

  • A:丙烯酰胺(Acryl)292 g,甲叉丙烯酰胺(Bis)8g,定容至 1L

  • B:Tris·Cl pH 8.8 1.5 M,SDS 0.4%,定容至 1 L

  • C:Tris·Cl pH 6.8 0.5 M,SDS 0.4%,定容至 1 L

  • D:过硫酸铵 10%

  • T:TEMED

  • Running Buffer(10×: 甘氨酸 144 g,Tris 30 g,SDS 10 g,定容至 1L)

  • 处理液(4×:SDS 0.4 g,巯基乙醇 0.4 mL,C 液 2 mL,甘油 4 m,定容至 10 mL)

  • 染色液(考马斯亮蓝 R-250 2.5 g,甲醇 500 mL,乙酸 100 mL,定容至 1 L)

  • 脱色液(甲醇 500 mL,乙酸 150 mL,定容至 2 L)

  • 复性液(50mM 醋酸钠缓冲液 pH 5.6 + 0.1% Triton X-100)

  • 荧光液

7. 参考文献#